本文关键词:德雕装饰 发布时间:2017年11月14日 次浏览
去勤行(餐饮业的旧称)里有句老话:“厨子不偷,五谷不收。”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厨师的待遇曾经很低,为了多挣钱,他们会将雇主的东西拿出去卖,例如高级食材啦、名烟名酒啦,本来用一份就行,偏偏备上两份,将多出来的那份偷运出去,转卖给专门收购此类物品的商店或小贩。
厨师们如此捣蛋,雇主还不能捅出来,得装作不知情,为啥?因为所有的厨师都这么干,你开掉一个,下一个照样偷,你开的人多了,就把整个厨师行当给得罪了,以后也就没人陪你玩了,大伙背地里都会骂你“不通人情世故”。
要想不挨骂,我们必须通一通那些所谓的“人情世故”。
就拿装修房子来说吧,民国时北京(或称北平)通行包工不包料,活儿让工人干,材料自己买。雇主大多不专业,买材料的时候会让工人跟着,以免买得不合适,同时也可以让工人帮着砍一砍价钱,毕竟人家知道行情。可是卖建材的店老板一瞧见有工人在场,就会自动将报价提高一成,不管你怎么砍价,这一成虚价都雷打不动。因为按照行规,这笔钱是卖方在事后偷偷付给工人的“底子钱”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回扣。
假如你不想做冤大头,自己买材料,不让工人跟。ok,工人会虚估高冒,多开料单,让你买一些不必要的“撺头货”,完了他再偷偷卖掉,结果还是让你做了冤大头。你要是自以为精明,拒绝买“撺头货”,工人就会给你撂挑子,埋怨你不配合,使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这活儿没法干了。
在文明人看来,装修行业不应该搞这些潜规则,人家雇你装修,你就应该老老实实设计,老老实实施工,老老实实挣工钱,干嘛要克扣雇主呢?可是工人不这么看,因为他们的工钱太低,如果不想法吃些回扣,偷卖建材,他们就没办法养家糊口。抗战以前,北平人力车夫平均每天能有一块大洋的收入(刨除份儿钱还能剩下一半),装修工人平均每天也挣一块大洋。前者不需要手艺,有把子力气就能干,后者是技术活儿,至少需要学徒三年,却挣一样的钱,装修工人当然不干,当然要通过行业潜规则来增加收入。
有朋友会说:“干嘛不明码标价,提高装修工人的工钱呢?我一天给你两块大洋,你给我好好干,别净出幺蛾子!”事实上这招儿是行不通的,因为民国时不是契约社会,商业文明缺失,各行各业早就习惯了种种陋规,雇主虽然抬高了工钱,却不能拦住工人继续吃回扣,最后一算总账,雇主损失更大。
1920年春节,成都学者吴虞翻修旧房,雇了两个瓦工加盖墙帽(围墙上的瓦脊,可以防止雨水冲坏墙面)。他知道装修吃回扣的潜规则,买瓦的时候专门请了一个对此很有经验的亲戚做参谋,坚决不让瓦工跟着;他也知道工人会消极怠工,为了弥补他们吃不到回扣的“损失”,为了刺激他们干活的热情,他开出了一个工(一名熟练技工忙一天为一个工)300文的高价,而当时成都瓦工的行情是一个工200文。
吴虞满心以为自己的做法非常科学,瓦工们一定会干得又快又好,哪知道那两个瓦工故意延期,在预算工期之外又多干了两天才交工。他们为啥要故意延期?吴虞开的工资太高,多拖一天就能多挣一天的钱!
或许吴虞的做法还不够精明,他应该跟瓦工提前协商好工期并签下合同,规定期限内交不了工,就克扣工钱。但民国时期的人们,并不都像传说中那么民风淳朴、诚实守信,基层社会实际上扔严重缺乏契约精神,这种合同未必顶用。就算工人违了约,吴虞恐怕也扣不了他们的钱,他硬要扣的话,瓦工会跟他闹翻天的。
一个月以后,吴虞又修整地面,雇了三个泥工。这回他吸取教训,按照行情给工人定工钱,绝不多涨一文。泥工干活儿的时候,他哪儿也不去,亲自在家监视了一整天,目的就是防止泥工“故技重施”。这个做法确实行之有效,三个泥工当天就把活儿干完了,《吴虞日记》中记载说,“傍晚收工,付李泥工钱六百六十文”。每个工的行情价是220文,吴虞共付了660文,一文没多花。
不过,吴虞到底也算不得精明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今日在家监视泥工,未到外语学校上课。”为了装修房子省一天工钱,误了自己更值钱的一天工作,仔细想想,还真是不太划算。
简言概之,要想省心省事,那就得找个正规的大公司,白字黑字,明文规定,签字盖章,先说断后不乱,荷包里的大洋也多多花几个;那要想省几块大洋,那就得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,操心费神,免得到头来芝麻没见着还丢了西瓜!
更多装修知识,那就赶紧关注小编吧!